公司新闻

我国超声波换能器的发展历史

发布日期:2020-12-27 浏览次数:

  二十世纪40年代,W.P.Mason发明了超声变幅杆,可以将超声振动的能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面积上,并且能将振动幅值放大,从而获得了高强度超声,扩大了功率超声的应用藏圈,为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大功率超声的产生、功率超声的物理效应和化学现象和功率超声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除段。
  我国在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大功率超声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二十世纪60代,中科院声学所等研究单位集中研究夹心式压电换能器,开发了一种新型可调频率换能器,分别对纵向振动的单一变幅杆和组合变幅秆的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复变数解析映象理论研究了有受载的变幅杼圈,建立了有负载变幅杆的阻抗映象图,取得了变幅秆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有关超声变幅杆。
  二十世纪70-80年代,我国提出并发展了两种新型的功率超声换能器,一种是广泛应用于超声清洗设备的半穿孔结构宽频带压电换能器;另一种是用于超声乳化设备的双向辐射换能器。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尺寸压电换能器的二维分析研究,利用二维分析理论进行了弯曲振动、扭转振动和复合振动的压电换能器设计计算和研究,研制了功率超声处理设备,为这类换能器在工业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90年代以来研究设计了新型扭转振动变幅杆,并分析了几种扭振复合变幅杆,填补了这方面空白。

上一篇:换能器装配前的检查     下一篇:超声波换能器性能指标有哪些?